其實我自己很驚訝, 這樣簡單的小品竟然會這樣餘韻無窮, 我想真的事因為音樂太好聽了, 以及故事的溫柔單純, 沒有任何灑狗血的畫面或是深情浪漫的告白, 簡單的兩個人, 在人生的某個路口相遇, 微笑進入彼此的生活, 因為夢想相知相惜, 也在現實的界線下謹守本分, 就向麥迪遜之橋一般, 因為這是不符常理的純潔出軌, 是夢想交疊的浪漫纏綿, 是一生只能眺望一次的美景, 所以, 這麼美,這麼純, 這麼真.

男女主角沒有姓名, 他們就是在街頭偶遇的"男孩"及"女孩", 傷心卻才華洋溢的男孩, 以及寂寞但堅強的女孩, 我非常喜歡這個女孩, 她懂得分寸何在, 她受男孩的才華吸引, 踏入她嚮往卻無法負擔的世界, 男孩的才華讓他做了一個美夢, 也讓她終於能揮灑自我的天賦. 他們兩人的合聲如此美好, 到底是為了她的丈夫而唱, 還是他的女友而唱, 或是他和她之間所有的可能和不可能而唱? 現實太沉重, 也許在一切都尚未被汙染時結束最好, 那是一生的風景.

男孩與女孩, 在街頭相遇


在音樂中熟稔


在旋律中交心


我好喜歡女孩在男孩最後邀她過夜時直接果斷的拒絕, "去了我們只是會發生關係而以", 因為她重視這份感情, 她不要做任何可能破壞這一切的踰矩, 她的丈夫將搬來愛爾蘭和她重新開始, 而他要帶著唱片去倫敦找那個曾經傷了他的女孩, 就像林泠的阡陌一樣:



我們從來的地方來, 打這兒經過
相遇. 我們畢竟相遇.
在這兒, 四周是注滿了水的田隴

有一隻鷺鷥停落, 悄悄小立
而我們寧靜地寒暄, 道著再見
以沉默相約, 攀過那遠遠的兩個山頭遙望...

這部片的拍攝手法很素人, 很多畫面都可以感受到攝影師拿著攝影機一步步走向拍攝體, 畫面隨著人的步伐一下下震動著, 不知道為什麼這樣簡單不加修飾的手法卻非常有感情,導演約翰卡尼(John Carney)曾經是個貝斯手, 難怪他能夠以這樣溫柔的眼神望著那些潦倒卻眼神炯炯的音樂人. 片尾最讓我驚訝的是所有歌曲都是由男女主角親自譜寫的,難怪他們唱起這些歌曲的神態完全不像在演戲,男主角葛倫韓薩(Glen Hansard)是the frame的主唱兼吉他手,而女主角瑪琪達艾葛洛瓦(Marketa Irglova)是捷克的音樂才女, 早就和葛倫在捷克音樂節相遇, 而片中歌曲大多來自他們2004年共同製作的專輯「The Swell Season」,兩人也因為這部電影正是譜出戀曲,看完電影又聽到這些比劇情更加浪漫且戲劇化的真實情節, 真覺得不可思議! 我想他們兩人的默契也是電影能夠如此成功的原因吧, 螢幕上的他們看來有些羞澀, 卻又充滿活力, 神情讓人相當的難忘. 重點是, 只要看完這部片, 似乎不論如何一定會默默走進唱片行買下原聲帶...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曉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